找到相关内容64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佛顶首楞严经重点提示(慧律法师)

    统统地加以解释。一般我看高僧大德的注解,到楞严神咒就带过去;成观法师这 里,因为他有研究过梵文,他把五会的楞严神咒的义理讲得、解释得非常地清楚!我们要了解,没有宿世的善根,诸位如果以前没有种下了善根,...阅读,因为没有人讲啊!自己阅读。我整整用了七天七夜,还 做笔记,七天七夜,把圆瑛法师的《楞严经讲义》从第一个字,从头看到最后一个字,每天只睡一个钟头,七天七夜把它看完。这个成观法师的《楞严经义贯》,我 ...

    慧律法师

    楞严经|慧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10333013329.html
  • 佛教文献、制度、文化等的研究

    特色。   在佛典的注释今译方面,重要成果有江味农《金刚经讲义》(1940)、蒋维乔《大乘广五蕴 论注》、圆瑛《楞严经讲义》(1951)、成观《楞伽经义贯》(1987)、南怀瑾《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046967.html
  • 《三国两晋南北朝》《慧远》佛教思想体系

    法,相待而非源,生灭两行于一化,映空而无主。于是乃即之以成观,反鉴以求宗。鉴明则尘累不止而仪象可睹,观深则悟彻入微,而名实俱玄。将寻其要,必先无此。然后非有非无之谈,方可得而言。  这里说,有无都不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649534.html
  • 舟山普陀山佛教发展小考及其影响

    观音为主,普陀山自此而成观  洛 迦 山  音道场。因《华严经》上说“罗居士告善财言:善男子,于此南方有山,名补怛洛迦,彼有菩萨观自在”,故将梅岑山之名改作梵语音译“补怛洛迦”,中文意即“美丽的小白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3761860.html
  • 历史真实的回归——评李四龙《天台智者研究——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》

    都可以成观,但是智者举此一念无明之心为所观境,是从无明根本处着手,此所观之境,又是能观之心,此心本具万法,万法只在一心,此为不思议境的妙处。“一念三千”是天台“性具”的主要内容,《研究》认为其意义在于...

    牵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4463142.html
  • 慈孝奖学金得奖论文———〈澄观华严思想〉 (下)

    法不坏其相。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。” (《大正藏》四五.六七二)  在此有一问题:三观中没有事事无碍法界一词?澄观解释道:  “今后三,其事法界历别难陈。一一事相皆可成观,故略而不明。总为三观所依之体,...

    朱慧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11969288.html
  • 龟川教信:华严学(三)

    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之四种法界。但第一事法界,于一一事相皆可成观,故不烦枚举,今将省略。从后三观,定为其所依之体。此四种法界名称,虽已有所明示,其实际观法内容举出:一、真空观,二、理事无碍观,三...立场上去处理观相。澄观在《法界玄镜》上指摘事之法界之缺点,以「事法界历别难陈,一一事相,皆可成观,故略而不明」⑤(注释:卷上(大正四十五·页六七二下)。)。若要列举以所观之事相之境,所有一切事法皆无不...

    龟川教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12641610.html
  •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(一)

    中得善巧正见。以缘起故无自性,以无自性故缘起;空有交融,即成如实观。再进一步,入第三门,深入实相的堂奥而现证他。即有而空,还是相待成观,不是真的能见空性。所以,即有观空,有相忘而空相不生,豁破二边,...禅修所观境的不同而言,“三三昧”依三法印以成观,而“无量三昧”以(众生)“苦”为所观境,如是乃通于(观众生苦而起愿欲以救拔之的)大乘观门。然而就空相应缘起而无诤的“同一义”而言:有情自体非能独立存在、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143493.html
  • 大乘禅波罗蜜“止观法要”之抉择(1)

    相待成观,不是真的能见空性。所以,即有观空,有相忘而空相不生,豁破二边,廓然妙证。不但空不可说,非空也不可说。《智度论》说:‘智是一边,愚是一边,离此二边名为中道。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,离此二边名为中道。...三法印以成观,而“无量三昧”以(众生)“苦”为所观境,如是乃通于(观众生苦而起愿欲以救拔之的)大乘观门。然而就空相应缘起而无诤的“同一义”而言:有情自体非能独立存在、截然对立,而是相依相成的(故无自性...

    释性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747484.html
  •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

    体与用、人与法、顺与逆、感与应。其中包括了全部佛法与宇宙万物。澄观认为:“事法界,历别难陈,一一事想皆可成观。”强调认识和体悟玄妙的法界思想必须通过对一一事的观察、观想,此即以观想四法界为内容的禅观。...。彻底悟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一切法皆不可得。且一一事相皆可成观,并略开十对:教义、理事、境智、行住、因果、依正、体用、人法、逆顺、感应。使随一一事皆为三观所依之正体。   理事无碍观者,理无形相,全...

    胡春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1355782.html